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Nikon FM2(六)、夜走大坑西邨

這個屋邨從小時候便一直不時走過,儘管只是從地鐵站走到婆婆家中間的幾分鐘路程,每次看到這裏停留在1970年代感的獨特氣氛,都會感到十分難忘。相信不少到過南山邨拍攝的人都不會對鄰接的大坑西邨感到陌生,不過對於他獨特的歷史地位就可能不太清楚了。


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儘管殖民政府開始建設徙置大廈,但由於當時政府財政緊絀^,除了需要依靠宗教和人道組織的支援(通常在核准地區興建標準的平房,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Wiki)外,還有依賴本地商人的協助。當時多位知名社會人士自資組成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推動興建大坑西邨,並提供1,600個單位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居住,也是香港唯一的私營出租屋邨。



這次在冬至晚上到訪大坑西邨,同時用上了Cinestill 800T並谷沖一級,因此拍攝時是以ISO-1600作測光。



可惜不少位置還是太暗了,儘管把光圈全開也還是under了不少。不過在晚上時分倒是能清楚看到屋邨内不少單位都十室九空;如果在日間到訪的話,也不難看到住戶主要也是以長者居多。



大坑西邨的重建計劃其實自2011年已經浮上水面,到2014年更宣佈銳意將地段重建為5,000個單位的青年居屋。然而由於邨内居民大多已上了年紀,加上當年政府批出地段時是以供應廉租房屋為特惠條件的關係,在安置居民和補地價的困難下,重建計劃一直沒有起色。


在剛過去的施政報告,便宣佈了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會和市建局合作推展重建計劃。遇上了我最討厭的市建局,也很難想像未來幾年這裏會落得甚麽下場;有點懶,這一篇就不寫太多字了。


^有興趣深究的話,可以到倫敦的英國國家檔案館查看FCO 40一系列有關"Policy on housing and resettlement in Hong Kong"的文件,當中有大量説明當時殖民政府在面對財政收入不足,同時要面對興建公共房屋巨大成本困境的文件,詳情可見National Archive的Catalogu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