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film GF670(一)、鰂魚涌午間散策
- Fai Redefined
- Sep 21
- 2 min read
購入GF670其實已有一段時間,由於體積的優勢,不時也會帶著她到處拍照;本來也沒有打算為她開一個專欄,看到最近戰時炸彈的新聞後,突然又改變了主意。
儘管自己在東區上班,但卻不是很常走到鰂魚涌太古坊一帶,除了吃飯外,唯一會讓我走到這一邊,過去就只有濱海街16至94號的瑞士樓,斜角樓的特殊設計一直是鰂魚涌地區的地標。由於位處太古坊商廈群的外圍,一直都被重建盯上。

發展商自2019年便打算將此地重建為兩座34層的辦公室大樓,然而由於其坐落在分區計劃大綱圖的住宅地帶上,而當時對住宅供應十分緊張,城規會最終以會立下不良先例並進一步減少住宅用地的關係否決申請,最終發展商就決定重建為住宅。
到去年開始瑞士樓便開始拆卸重建,這棟特色建築也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一直到去年10月中旬,瑞士樓拆卸途中的立面上「章記樓宇,華僑稱譽」的廣告突然重建天日,此時便吸引了不少人把握時間前來記錄。

午飯時間走到濱海街發現從天橋根本沒能完全看到廣告的全貌,把心一橫便走到旁邊走上半山的簡陋梯級,走到一半就發現這條路就對了。

從高出眺望可見褪色的廣告有六至七層樓高,到今天也能清楚看到字樣;到現在我們更發現,比起這廣告,地底下的戰時炸彈好像保存得更好一點。
走到半山位置發現有不少人在此處放置神像,也是香港在都市邊陲依然能看到的獨特風俗之一。

在不被人們需要後,最終在山邊路邊找到自己歸宿的一個瓦遮頭,其實和後面的大廈也沒有分別,就是一個塵世中的家。

6x7中片幅一卷菲林只能拍10張,為了能一氣呵成拍完,最終走到了旁邊的有怪獸大廈別稱的海山樓。
多年沒來,這裏還是很受各國遊客歡迎;也不難理解,對香港人來說,這裏的高密度生活也是別處不易看到。
那麽短短的回顧一篇,就此完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