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中片幅的極緻、Fujica GW690

相信各位中片幅相機的用家不時都會心癢癢地追求更大,說的不只是相機本體的大小,而是在於片幅,嘗過6 x 4.5便是想試看6 x 6,而更上一層樓的,便是6 x 9。一卷120底片只能拍8張的6 x 9片幅除了成本大幅度躍升外,大小更是135底片的2.3倍外,畫質細節度等更是錦上添花。


這次便從朋友手上借來了6 x 9的經典銘機:Fujica GW690。



6 x 9在過去的攝影界並不是罕有的產物,二戰前多部有名的蛇腹相機(如Zeiss Ikon Nettar系列)也有採用;儘管體積非常輕便,但這些相機多數均沒有自動停片或快門聯動上弦功能,對於現代的攝影人來說也是非常不方便。


除了Mamiya Press奇葩的設計和早期Fujica G690有如坦克般的存在,帶有EBC鍍膜的Fujinon 90mm F3.5鏡頭、1至1/500秒的快門、加上1430克的重量,1978年誕生的Fujica GW690便是平衡各方需求的產品。



使用起來,旁軸相機的設計非常容易上手;由於觀景器非常巨大,進光量也是非常理想,因此在不同環境下使用黃斑疊影作對焦也是超級容易,也不會時常出現平時中片幅相機對焦失敗的問題(平日用上Bronica的2.8光圈10張有7張都會失焦)。



3.5的光圈在135底片相機的領域只是“勉強”的大光圈,但用在6 x 9片幅上便已經能輕鬆營造出散景。



畫質和細節度方面,Fuji GW690幾乎是無可挑剔。在陽光充沛加上光圈收至f/8的狀態下,拍出來的照片可說是異常銳利,街道和大廈的細節都能充分表現出來。而正因為這個特性,她是早期日本團體照片攝影師的必備器材,讓照片下的每個人都能輕易看到自己的臉龐。



同時由於6 x 9的比例和135底片的3 x 2一樣,因此在構圖上也不需要重新習慣,比起6 x 6或6 x 7更是適合拍攝風景。



GW690用上的是Seiko #0 鏡間快門,儘管沒有如想象中寧靜,但也沒有如單鏡反光相機般大震動,在使用慢快門時也可以安心手持按下。而且根據原廠説明,這款快門在激發10000次後便需要作一次大修,因此相機底部設有一個快門計算器,將那個度數x10倍便是該相機的Shutter Count,在選購二手相機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


順帶一提,從朋友手中借來的這部690的Shutter Count已經有近2560次。



這次試機主要把她帶到了土瓜灣和海運大廈拍攝,使用起來也沒有甚麽不習慣或難用的地方。



不過說到缺點呢,我可是莫名地數了很多出來。


首先最基本的,是在於GW690的重量;1430克雖然已經比不少中片幅相機來得要輕,但由於她體積龐大的關係,手持起來也是頗為吃力,而相機手柄位置的設計也沒能有效地減輕負擔;有些人更為她改上了德州徠卡的別稱。


相機前方也有一個快門按鈕,設計原本是要方便用家在垂直拍攝時能夠跟輕易按到快門;但從我來看,那個位置其實非常容易誤按;不過這個設計缺陷也在之後兩代補上一個Lock Switch來改善。



同時,在6 x 9片幅的格式下,一卷120就只能拍8張,220就只能拍16張;這次我用上了一卷雪櫃内珍藏的Velvia 100 220來拍攝了,出來的效果是非常驚艷且滿意的,但成本也是非常沉重的,計算購買底片和沖曬的價格,每一張照片就要近20元左右。


但無可否認,沖曬出來的幻燈片,不論是放在燈箱上觀看或是作為紀念,也是非常讓人感動的。



另一次在帶上GW690外出拍攝時,相機底片倉蓋突然打開了,然後半卷底片的照片都沒有了,而這個情況在另一次也有發生;不過相信這只是部件老化問題,並不是相機先天的設計缺陷。


感覺這台相機和我不是很合弦就是了,但假以時日,要是有一台GW690的話,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後記:完成這篇文章後再詳細研究一下中片幅相機的格式,才發現6x9之上還有6x1.7的怪物級格式,大小幾乎是6x9的兩倍,那才是真正的極緻呢。】


--


Special thanks to Lailo, and congrats on your job off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