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炎之盛宴、豐橋祇園祭手筒花火

日本夏季的花火大會聞名於世,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岡花火的三尺玉連發,沿著河畔在天上綻放。但其實除了在天上燃放,日本的花火其實還可以拿在手上燃放。


那便是「手筒花火」。手筒花火起源於豐橋,主體由80厘米長的竹筒組成,再在其中放入黑火藥,然後在燃點後由燃放者雙手抱著,一邊噴射出巨大的火柱直至最後竹筒底部因高壓炸裂飛射一刻發出巨響和噴出壯麗的花火。


手筒花火的歷史非常悠久,由於豐橋所在的三河吉田藩是由江戶幕府譜代大名所領有,因此對火藥管制相對較少,因而促成東三河地區發展出獨有的花火形式。手筒花火主要在自16世紀起每年梅雨季節結束後舉行的天王社祭禮燃放,而該祭典隨時間則演變為今天的豐橋祇園祭,不過舉行地點則一直維持在東海道和吉田城一旁的吉田神社舉行。








現時豐橋祇園祭每年七月第三個星期五至日舉行。今年由於早在三月已在規劃旅程的關係,預訂車站周邊酒店也沒遇上甚麼困難。從名古屋乘新幹線到豐橋,在酒店放下行李不久便出發乘路面電車往札木出發。有看過今季最熱門的《敗北女角太多了》應該對這電車和車站位置會感到十分眼熟呢。




在開始正式的手筒花火前,參加祭典的各個町將會抬著大豊橋市街沿東海道巡遊。當大家都齊集在吉田宿西惣門跡一旁的十字路口四周位置時,便會先把汽車截停,然後由代表一聲令下燃點爆竹,再衝出路口。


而這個過程實在有點可怕,爆竹的聲音震耳欲聾,然後隨之而來的煙霧和四處飛濺的火花也令人卻步,從照片大概也很難想象實際環境,更難想象他們如何抬著大遊走於其中。
















完成東海道一帶的巡遊後,隊伍便會隨隨移動至吉田神社作簡單的參拜。



比較有趣的是,在進入神社前,大筒上的指揮還需要緩下來小心不要撞上鳥居。



大概到四點左右,吉田神社前便會開放容許攝影師卡位,而要在晚上拍到好照片,這刻其實就要先佔到前排,然後在烈日下等候三小時。在這三小時,除了間中會有人提著手筒花火前來參拜和進行清祓,和消防員會在樹上灑水,期間就只能用上耐心和對攝影的熱情等候。


今年日本夏季實在熱得可怕,當日豐橋氣溫更達到攝氏35度,如果想讓等候時間過的舒適一點,除了大量的水和寶礦力是必須以外,還可以準備手持風扇、小型摺櫈、雨傘、退熱貼和少量食物。不要看少這些準備,旁邊一位到日本兩星期追祭典的西班牙叔叔就在神前花火開始前已輕輕暈過一次,後來正場更是整個昏倒。最後你會發現它們比多一支鏡頭更重要。



等待到六時半左右神前花火式正式開始,由豊橋祇園祭奉賛会的會長酒井数美先生打頭陣,將手筒花火奉納予神明,也標誌著當晚手筒花火的開始。


神前花火完成後,工作人員會慢慢將圍欄向前推,然後前排的攝影師也會徐徐向前,但就算日本人也會胡亂衝前,為的也是佔到前排的好位置;而我自己就比較禮貌一點,結果只到了沒那麽理想的位置。



手筒花火的基本流程都是推出大筒,然後會派出一名稱為「氏子」的男性代表躺在大筒之上,然後由另一人揮曬火棒,寓意向御祭神素盞嗚尊發誓表達忠誠和勇敢,同時祈求五穀豐收、平安順利與子孫繁榮,接着便會燃點大筒。



大筒其實可以想象成一個大型而需要基座的手筒花火,從19世紀初期繪製的《三河国吉田名蹤綜録》和1890年繪製的《吉田神社旧式祭礼図絵馬》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形式的花火,可見他的燃放形式和傳統歷久不變。





















大筒燃放過後,隨後便是正式的手筒花火。豊橋幾個參與祭典的町會輪流派出氏子代表進行,過程大概就是先燃點手筒花火,然後氏子會隨隨拿起花火竹筒抱緊,再站穩馬步,一直到手筒花火燃燒殆盡。


手筒花火據傳源自用於傳遞軍情的狼煙,每個重4至5公斤,燃燒時維持30至40秒候,期間噴射口可達攝氏1200~1500度,因此每位氏子都是一名勇者。



在祭典上,視乎情況每次最多會有三位氏子同時燃點手筒花火,不過由於位置關係,也未能拍到很多三位一同點火的理想合照。



拍攝手筒花火主要有種模式/狀態,第一種是最基本的燃點隨拍。


焦距 130mm

ISO 800

光圈 f/2.8

快門速度 1/30秒


這種狀態下,基本上就可以根據相機的自動測光就可以順利拍到,不過因為燃放時候的火花亮度較高,因此拍攝時也需要作適當的曝光補償才行。

















第二種狀態則是拍攝火花流動的狀態。


焦距 200mm

ISO 1000

光圈 f/8

快門速度 1/5秒


過使用較慢的快門來將火花流動的軌跡拍攝下來,這時候則需要將快門調慢或使用M Mode來拍攝。





第三種狀態則是將飛濺出來的火花凝固起來。


焦距 200mm

ISO 1000

光圈 f/2.8

快門速度 1/200秒


和上一張相反,這種狀態下反而要把快門速度調快,不過這時候其實也非常考驗相機的對焦,假如有一瞬間對焦點放在火花之上就會糊掉了,因此除了將光圈適當收細外,也可以考慮暫時調至手動對焦。
















最後第四種狀態則是手筒花火飛射一刻。


焦距 200mm

ISO 2000

光圈 f/3.2

快門速度 1/60秒


就我而言這一個狀態其實最為困難。首先手筒花火在燃放時候和飛射的一瞬間亮度相差很大,相機的測光首先要能在瞬間對應飛射的光度,如不依賴相機測光,則要攝影者自身經驗豐富而熟知當時均衡的曝光值。


另外,飛射一刻拼發的火花千變萬化,需要作一定速度的連拍和對應構圖才能夠攝下最理想的一瞬間,而那一瞬間同時要氏子的表情管理配合。有些燃放者那一刻閉上了眼睛,那就沒有戲了,當然我也理解那一刻拿著爆炸的花火要頂硬上是何等困難。








整個晚上手筒花火會不同輪流由不同町代表的氏子燃放手筒花火。本年度則安排了共八台大筒、台乱 玉、以及350支手筒花火;因此整個晚上其實也有很多機會去拍攝,容錯率也很高,只是站在前排就必須要忍受前沒位置,後被人潮夾住,然後還要面對前方花火的熱氣,基本上就動彈不能



如果不提早佔位站在前排會如何?那麽就只能在後方把相機抬高高來拍,但實際上,也是只能看到手筒花火最頂頂的火花。


拍到一大半,我也覺得累了,選擇提早撤退。



不論拍攝或觀賞手筒花火都絕對是一個難忘的體驗,不論是眼前花火爆發時的熱氣和聲響,還是熾熱的氣氛,都絕對是夏日的一場盛宴,不過也實在是過於熾熱,體驗過一次就好了。


除了前述的水、傘、扇、摺凳,攝影方面這次用上NIKKOR Z 70-200mm f/2.8 VR S整個焦段都能夠用上,配合大光圈在低光下仍能保持高速快門和營造一定的散景。另外在會場範圍就只能使用單腳架,這次用上了臨時購買的National Geography的單腳架,就算拿起70-200這種重鏡頭也不會太辛苦。


長長的一篇,算是這趟旅程最好的回憶,也是血汗的回報。

Comments

Rated 0 out of 5 stars.
No ratings yet

Add a rat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