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牛池灣村其實之前在7月已經帶上Bronica拍攝過一次,然而當時的作品未如理想而未有放上來,剛好在今天便特意抽時間重新到訪拍攝一次,集合成本篇遲來的文章。】
除了散佈在新界各處的零散寮屋聚落,九龍主要的寮屋區都是位於市區邊陲,有些更是圍繞著原有村落向外擴展,比較有名的是包括竹園、大磡、坪石在内的九龍十三鄉。但由於持續的城市發展,部分邊陲村落都已經被重建成公共屋邨,例如竹園便在1957被強行徵收並重建為竹園邨。自2019年起,政府便將目光投向幾個市區寮屋區用作短中期房屋供應,牛池灣村便是其中之一。
牛池灣村幅員遼闊,東至清水灣道及牛池灣市政大廈,西臨斧山道運動場,北面是私人住宅群,而南面則隔著龍翔道與彩虹邨遙遙對望。和其他寮屋區比較不同的是,這裏構築物的組成比較多樣化,除了一般常見的鐵皮屋外,還有原居民築起的石屋,而靠近市政大廈一邊的龍池徑,則由一排排三至四層的樓房組成。
樓房群的地下現在店鋪林立,除了濕貨攤檔外,還有不少餐廳,基本上就是一個熱鬧的墟市。相信因爲業權和建築物狀況不同的關係,被納入重建的只有西北面,主要有鐵皮屋組成的範圍,龍池徑的一邊則被計劃保留。
這次經過街市時也乘機來了一次街拍,由於街市檔販對於相機鏡頭都極為敏感,想要拍到自然的景象的話都需要快速偷拍完成,平時用上全機械底片機時,想好構圖後作手動對焦再確認曝光,原來理想的畫面都已經消失了;而Pentax 645N的自動對焦功能在街市這種千變萬化的環境下實在幫上了大忙,
走到寮屋區的一邊,看到孩童在屋旁空地玩耍,不禁會產生對寮屋社群生活的遐想吧。
站在永定道能夠從高位觀看整個牛池灣村,可見整個寮屋區多數由鐵皮屋組成,屋宇之間的則有著無數的電綫縱橫交錯。從觀察屋宇門前的信箱或門縫不難發現,不少寮屋都已經被改裝成劏房,加上有不少寮屋其實原是農業用地附屬構築物等改裝而成的「非住用人住屋」,在探討寮屋問題時,也必須弄清楚背後的差異。
走進寮屋區内的巷弄也不難發現晾曬起來的衣服,炒菜的香味,耍弄麻雀的聲音,這時候才意識到這一個個鐵皮裏面都有人們生活的蹤跡。
還有這隻超級黏人的呀喵。
根據發展局呈交予黃大仙區議會的文件,現時有關於擬議發展牛池灣村的可行性研究將於本年度結束,隨後會進行地區諮詢和法定改劃程序,最快便會在2025年開展有關工程;4年多後,這裏一帶的光景便會一去不復返,就如鑽石山的大磡村一樣,人們不會再記起她昔日的歷史。
最後,以兩張牛池灣村的日與夜作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