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豐樂之境、再臨丫髻山夜景

丫髻山的前往方法在去年上一篇文章也有曾經提及過,可以從永寧村或現已被拆卸的鳳池村經迂迴山路前往,也可以由盛屋村經山路直接登頂;而丫髻山周邊的景色確實是整個新界的縮影,因Melhado Case開始的城規漏洞使臨時用途和露天貯存用地不斷侵蝕原有的農地,慢慢衍生一片片的所謂棕地。



另一方面,新界原居民們又可以手執傳統權益來覓地建屋,在香港這個大都會的角落維持著極低密度的村落;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就在咫尺之間。



5月上旬的香港溫度都已經達到攝氏31度,實在很難想象盛夏時分又會熱成怎麽樣;幾經辛苦到達山頂後,便能看到今天的拍攝重點:豐樂圍漁塘。由於新界西部有多條河流匯聚出海的地理位置關係,造就了一大片的泛濫平原和濕地景象,早年的新界居民也因地制宜將這片土地改變成農地和漁塘,建立起這個半人工的景色。



儘管近年后海灣漁業已經大大衰退,但由於這裏臨近邊境,加上香港加入了《 拉姆薩爾公約》規定需要為濕地地帶提供保護,這一帶的獨特生態環境才能得到保護;相反鄰國原有的漁塘濕地景色,都在經濟發展的巨輪下被高樓大廈取締得無跡可尋。



當天的日落,不過不失呢;值得留意的是,天水圍這個新市鎮也是建立在昔日的漁塘上。



豐樂圍這邊,儘管今天沒有發展的痕跡,但其實早30年前就已經被長實盯上作住宅發展,由起初獲得城規會和環評報告許可,到後來公私合營的保育計劃失敗和司法覆核,歷經三十載也未有動工,這片景色才能保存至今(詳情可以看看文末的連接)。



有些能夠在濕地邊陲動工的住宅,就需要保留大片土地作濕地保育或修復用途,對於一些本來已經被填平作貯存用途的棕地來説,避開複雜的業權問題作綜合發展同時推展生態保育,在香港被地產發展主宰的經濟體系中,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不一定全是壞的。



漁塘系列應該會在這個夏天繼續,有興趣的請密切留意吧。


#FujifilmXE4 有留意Instagram的話,應該不難發現最近又購入了新相機,適時就會為她寫一篇評測了...


--


延伸閲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