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我城 · 圍城、衙前圍村的最後歲月


作為一個生在九十年代末的年青人,總覺得我們的時代就只能看著身邊的事物消逝著,往往只可緬懷昔日的美好。幾歲時,英國人離開了;年少時,皇后天星等多處的地點也變成了頹垣;直至近年,餘下的那點自由的色彩就漸漸淡去。

衙前圍,一處啟德河一側的角落,卻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圍村,那也是一處讓我著迷的地方。穿梭狹小的巷道,儘管兩旁盡是空樓,人去已是事實;剩下的那一點活力卻是如此想讓人捉緊,但事實也讓人婉惜。

衙前圍村自15世紀由三家人建立,當初邨地廣闊,田地也覆蓋東九龍多地;不少原居村民操的是圍頭話,與新界圍村和深圳等地原居民的方言類近。村民原本大多是漁民,聚居後為防止海盜的侵擾而建立起圍牆。村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天后廟,因村的位置原為海岸,廟宇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也被視作衙前圍的核心。

該村也曾面臨過數次遷拆的危機。村的圍牆和炮台自日佔時期被人拆毀,村的前地也因爲啟德機場的擴展而被收地。在戰後面對港英政府的遷拆令,村民亦曾告至倫敦法院並勝訴。之後九龍多地為了建立徒置區,原居村民的土地再一次大大縮細。自此原居民們逐漸遷走,外姓人也因附近的新蒲崗發展工業帶來的工作而不斷遷入。

重建還是保育,這個問題一直纏繞著村民。事實上早年不少村民也認為環境惡劣,因此亦支持重建,同時亦反對將圍村列為古跡以免業權被凍結。而居民的訴求十分簡單:重建後能保留居住和營商的權力、也需保留「衙前圍村」的名字和天后廟。圍村內儘管屋小路窄,與現時九龍半島的景觀可謂南轅北轍,但事實上那卻是半島從前的面貌,也是我們能在香港市區能看到少有的歷史痕跡。

可惜現時大多的村屋也被拆毀,部分變為危樓;可說是因人為而令環境變得更為惡劣。元兇為何人?實在非地產霸權莫屬。現時長實擁有村內近八成業權,也因而與市區重建局合謀將這個角落給湮滅,重新將資本注入讓其變成豪宅,可説典型的“士紳化”過程。

圍村為了安全而築起了圍牆、架起了炮台,目的是為了防衛村落不為外人所滅;狹窄的通路限制了生活空間,但也令村民回家時必會經過村口和各家各戶,每天必經的路也會留下深刻的感覺,由起初村民間只有同姓的關係,到後來自然與鄰居建立起羈絆;

狹小的空間也因此被稱作村落,和現代住宅的邨有著不同的經歷。可是現時圍牆被拆掉,也不可被叫作圍了;人去樓空,也不可被配上村了;現在的衙前圍城只能是被高樓圍著的圍城而已。

衙前圍村將於1月25日面臨市區重建局的遷出令,24日夜亦有集會於村內舉行,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

參考資料

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 - https://ngatsinwaitsuen.wordpress.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