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Fai Redefined

Fuji GS645S(一)、地理系的小事


- 寫在正與期末報告搏鬥的晚上 -

話說回來也快將把這裡荒廢了兩個月,今天終於把起心來寫一篇短文。早陣子又購入了一部中片幅相機:Fuji GS645S Wide60 Pro是一台645片幅的旁軸相機,購入也是為了輕便為主。網上能找到有關她的資料很少,相信未來也會替她寫一篇詳細的介紹文。這次就主要談談第一次把她帶出門的時候。

我在大學主修地理系,經常也會面對課程讀甚麼;出路等問題。簡單來說,地理主要分為自然和人文;自然可以是地質,人文可以是都市等等…而這個學期其中就有一個自然地理的必修課:Earth System: Shaping Landscapes,內容主要是讀岩石,環境對地貌的影響;當中也有一次戶外考察,地點是大嶼山的水口。

水口擁有一大片泥灘,地貌學上叫作Tidal Flat,即是位處於潮間的平地。而我們的考察目標,就要了解整片泥灘和周邊的沉積物分佈。

泥灘上會出現一條條平行的波浪紋,其實是源自潮漲和潮退推動沉積物所致。而泥和沙都是由海洋帶到陸地不斷堆積而成。我們也要學懂形容地上不同的沉積物,例如這款就是"light medium-to-coarse grained silty-sand in parallel bedform",換回作中文大概就是淺色中型粗粒粉砂,很複雜對吧。

然後我們需要為一個區域的沉積物分佈作繪圖。同時也要從灘上掘出一個15cm深的洞,了解一下沉積隨深度的變化。愈深的礫石也愈多,挖掘也更費力,這令我發現原來自己有當礦工的潛質(笑。

這位便是教授:Prof. Owen Richard Bernhart,他曾經在非洲大裂谷待過數年作研究,是位沉積學的專家。風趣之外,他的特點就是走路超級快,經常把我們輕鬆抛離。

隨後我們向塘福的海岸進發,沿途有不少巨型礫石,它們都是山泥傾瀉帶來岸邊的。沿途海岸的風光也十分優美,本來天氣報告說會下雨,最後幸好放晴了。

最後到達一個極小型的河口,稍稍說明了河口的沉積環境和相應的地貌。

挖洞時收集的樣本也在回校後在實驗室作分析,中期測驗的其中一題也要繪出水口的沉積物分佈圖,幸好能完成。

下一次更新也應該會在期末考試後,到時談談大東山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