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PSC的國王排名、Sigma 18-50mm f/2.8 DC DN Contemporary

  • Writer: Fai Redefined
    Fai Redefined
  • 1 day ago
  • 3 min read

Updated: 10 hours ago

全片幅相機平民化的趨勢已經持續多年,數家龍頭廠家不斷在入門和中階機體都投放不少資源,但對APSC相機就相對冷待,鏡頭群相對凋零且缺乏高質的鏡頭;雖只有Fujifilm對APSC系統始終如一,其XF鏡頭旗下的16-55mm f/2.8一代鏡王體積又令人卻步。要尋覓一支理想的鏡王,不少用家就只能轉向副廠出品。


ree

對Sigma和Tamron等一線副廠而言,一支能與大廠一拼天下的鏡王相當重要,Tamron有著變焦倍率較高的17-70mm f/2.8,而Sigma則走輕便路綫,在2021年推出了Sigma 18-50mm F2.8 DC DN Contemporary,及後數年透過推出不同卡口版本,現在已幾乎囊括了所有APSC無反品牌的卡口了。



Sigma 18-50mm主打的就是輕便,三倍變焦倍率雖然略輸一籌,但配搭f/2.8大光圈卻能保持著290g的重量,實在是相當吸引;就算是Fujifilm初代的變焦XF 18-55mm f/2.8-4 R LM OIS,配搭著浮動光圈,其重量都已達310g。


和不少標準變焦鏡頭一樣,Sigma 18-50mm在zoom至50mm時候會稍微伸出,但仍不影響其小巧的身軀。



剛購入Sigma 18-50mm不久後,便帶去拍攝十月一日的煙花,不論是逆光下大廈的輪廓,或是煙花綻放的光線,感覺上都不輸主流品牌的鏡頭。



鏡身輕便的優勢,也讓我帶到了好幾次悠閒的旅行,沒有重量的負擔,在拍攝時候也會覺得輕鬆一點。


f/2.8大光圈的最大優勢自然是其進光量,在難以假設腳架的環境下也能作手持拍攝。
f/2.8大光圈的最大優勢自然是其進光量,在難以假設腳架的環境下也能作手持拍攝。


當然我也嘗試過把他帶到北海道一次比較hard core的攝影行程之中,在隔著玻璃的展望台上拍攝,可見收細光圈作長時間曝光時候,畫面邊緣的大廈細節依然能夠重現,只是在高光溢出的位置就有點點糊掉。


而50mm的遠攝端在計算35mm等效焦距就只有約75mm,如果要拍攝風景特寫就略為力有不逮。



這支鏡頭的一大特點固然是f/2.8的大光圈,在18mm下全開光圈,依然能夠看到遠處光點會出現一點點散景,而作圖焦點放在尿兜上的文字則依然保持清晰銳利;不過如果將主體距離放在較近位置後,即使是18mm也能拍出明顯圓渾的bokeh。鏡頭有著12.1cm的最近對焦距離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優點。


不過呢,如果你觀察仔細一點,不難發現鏡頭在強烈逆光的環境(例如有照明燈光直照下),會出現不規則的眩光,可算是一個大扣分點。


鏡頭僅有7片光圈葉,因此即使將光圈收至f/8的星芒也不算太漂亮。
鏡頭僅有7片光圈葉,因此即使將光圈收至f/8的星芒也不算太漂亮。
鏡頭的變焦環相對較闊,即便在寒冷天氣下帶著厚手套依然能夠輕鬆操作;相反要轉動X-E4上的轉盤和Joystick就較為吃力。
鏡頭的變焦環相對較闊,即便在寒冷天氣下帶著厚手套依然能夠輕鬆操作;相反要轉動X-E4上的轉盤和Joystick就較為吃力。

回到日常,由於鏡頭配搭X-E4也是非常小巧輕便,有一段時間也是我每天上班或外出時候都會常備在背包裏面,因此也能拍攝到不少完美晚霞和理想的光綫;作為一支鏡頭,願意隨身帶著有時候比起畫質等因素都更為重要。


ree

我們在比對不同鏡頭時候心中難免會有客觀的因素去評價,例如畫質、價錢、體積;這些Sigma 18-50mm都有不錯的表現,現時二手價在三千港幣左右的水平也相當合理。


ree

在無反相機的世界中,不論全片幅或是APSC鏡頭也在走輕量化的潮流,從Fujifilm XF 16-55mm二代的大幅減磅,或是Nikon Z 24-70mm二代的内變焦設計,小型化同時保持畫質是各廠的一大考慮。


在國王排名的漫畫中,主角ボッジ雖然身材矮小卻能憑著劍法針對敵人弱點,然後一一擊破眾多巨人對手,慢慢爬上國王排名的首位。Sigma 18-50mm雖然畫質不算突出,變焦倍率比上不足,但憑著其輕巧設計一直得到各品牌用家的一致稱讚,相信也是Sigma經了解用家需求後得出的方案。


Comments

Rated 0 out of 5 stars.
No ratings yet

Add a rating

© 2025 by Fai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